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1.播前准备
1.1. 播种量及播期确定
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,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,以北大体为春小麦,以南则为冬小麦。冬小麦主产省份有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江苏、四川、安徽、陕西、湖北、山西等省。其中,河南、山东种植面积最大。
一般情况下,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-18℃,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。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,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。晚播麦田可适当加大播种量。而播量的多少,则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。
误期晚播,气温低,出苗延迟,苗不齐,长势弱,冬前分蘖少或无,次生根数少,麦苗抗寒力减弱,容易受冻害;同时,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,分蘖成穗率低,亩穗数少;过于晚播的冬性品种,常到第二年春才开始幼穗分化,较高的温度条件导致穗的分化形成进程加快,持续时间缩短,穗少、粒少;晚播抽穗开花延迟,成熟期拖延;籽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,速度加快,历期较短,粒重降低。
过早播种,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,毛细根多,主根下扎较浅,幼苗素质嫩弱,易受病虫危害,造成缺苗断垄,成穗数减少;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,春季很易脱肥。而适期播种,则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光、温、水条件下,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,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。
1.2. 种子播前处理
(一)、晒种:晒种可促进种子生理成熟,打破休眠;干燥麦粒,提高种皮透性,促进呼吸,利于种子内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形成和二氧化碳的排出;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势、发芽率;杀死或杀伤病原菌、虫卵或幼虫等。一般在土场上摊3-7厘米厚,翻晒2-3天即可。晒后注意防潮。
(二)选种:未经精选的种子大小不一,且常有破损粒、带病虫粒和草籽等杂物,不仅严重降低出苗率,而且对麦苗以后的长势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。目前,市场上所购精包装麦种一般不用选种。
(三)拌种: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,或用含有营养元素、药剂、激素的种衣剂包衣。如用50%矮壮素250克兑水5公斤,喷、拌麦种50公斤,堆放4小时,然后晾干,可使苗期叶片宽、短、色浓,株健,分蘖发生提早;用40ppm萘乙酸液拌种(或浸种),可提早出苗,提高出苗率,加快幼苗生长。还可用黄腐酸(抗旱剂1号)、微量元素(硼、锌、镁、锰、钼)、生根粉等化学药物来拌种的。为防止蝼蛄、蛴螬等地下害虫,可用70%辛硫磷0.5公斤,兑水35公斤,拌麦种350公斤;或用50%辛硫磷0.5公斤,兑水25公斤,拌麦种250公斤;还可用40%甲基异硫磷拌种,药、水、种的比例为1:100:1000。
1.3. 浇水造墒
水分是种子发芽、出苗的必要条件。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%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。入秋以后雨量逐渐减少,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。在没有浇底墒水的地区,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、秋雨,防旱蓄墒;一方面要快收快耕不晾茬,随耕随耙不晾垡,抢墒播种,尽量适时播种,提高播种质量,确保苗全、齐、匀、壮。
有浇水条件的,可在作物收获前7-10天浇水。收获前来不及浇水造墒的,可在耕耙整畦以后灌水造墒。前者灌水量小些,但灌水期提前,有利于冬性品种早播;后者灌水量大,使底墒更充足,对出苗有利,在不误播期的情况下,增产效果更显著。
2. 整地播种
2.1. 施足基肥,施用种肥
冬小麦基肥最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,若有机肥源缺乏,要氮磷钾化肥配施。
全部的磷、钾和有机肥用于基肥。冬小麦是越冬作物,苗期是磷营养的临界期,苗期根系弱,气温低,土壤供磷和作物吸磷的能力下降,影响麦苗的返青和分蘖,若此时供磷不足,以后追施磷肥也难补救。氮肥总量的1/3~2/3作基肥,其余作追肥,在起身至拔节期施用。低产田和旱地小麦可适当加大基肥比例,氮肥的70%-80%作基肥。
一般亩施尿素6-8千克或碳酸氢铵20-25千克,磷酸二铵15-20千克或过磷酸钙40-50千克,氯化钾5-10千克作为基肥;若用复合肥在黄淮海平原,宜选用中氮高磷低钾型,如15-23-10、14-26-12;在长江流域,宜选用氮磷钾含量相等或相近的通用型复合肥,如16-16-16等,亩施35-40千克。提倡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-3000千克或秸秆还田,这时上述磷钾肥施用量可适当减少,但每亩需增施尿素15-20千克。
施用种肥对基肥量少、薄地或撒施犁翻的地块很重要。它能及时供给苗期所需养分。但种肥用量要少,一般每亩带磷酸二铵10-15斤。
施用方法可条施或撒施,条施应注意肥料和种子分离,至少保持7-10cm间距,以防烧种烧苗;撒施数量可适当增加,结合耕地翻入土内。
2.2. 深耕细耙,播后镇压
精细整地,土壤要耕透、耙透,做到不漏耕,不漏耙。
旋耕为主,耕深15cm以上为宜,旋耕3-4年后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深松一次,破除犁底层,改善土壤结构,增加土壤通气性,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,促进养分分解。耕后表层土壤疏松,必须耙透后方可播种,否则会发生播种过深,影响出苗。对过于疏松的麦田,应进行播前镇压或浇塌墒水。
2.3. 播种深度适宜、一致
播种深度以3-5厘米为宜。播种过浅,种子在萌发出苗过程中会因土壤失墒而落干,缺苗断垄。同时播种过浅分蘖节离地面过近,抗冻能力弱,不利于安全越冬,又易引起倒伏与早衰;播种过深,使小麦地中茎伸长过长,使正常情况下不伸长分蘖节第一节以至第二节间伸长,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营养物质过多,麦苗生长细弱,分蘖少,冬前难以形成大小适宜的群体,而且植株内养分积累少,抗冻能力弱,易感染病虫害,冬季和早春易大量死苗。
3. 苗期和越冬期的管理(冬前管理)
冬前阶段小麦以营养生长为主:播后7天左右出苗,播后10-12天齐苗,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发生分蘖。
3.1. 查苗补苗,疏苗补缺
生产上常因耕作粗放、底墒不足、播种过深或过浅、药害、虫害、土壤含盐量过高等,而发生缺苗(麦行内10厘米左右无苗)断垄(16cm长无苗)现象。一般的缺苗断垄率都在10%-20%,严重的可达30%。所以,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或补栽。一般在出苗后3-5天,将同品种的小麦种子用20℃温水浸泡3-5小时,或用磷酸二氢钾浸12小时,然后捞出用湿布包起,18℃环境中催芽至露白。缺苗断垄处开沟补种;若此时土壤干,要顺沟少量浇水;补种后,盖土踏实。
补种措施一般应在出苗后10天以内完成,最晚不超过三叶期。
3.2. 化学除草,严防草害
凡播种偏早的麦田,出苗后应及时查治麦蚜、灰飞虱和叶蝉。可出苗后喷撒1000-1500倍乐果溶液,每亩约40千克,可有效除治麦蚜等虫害。
3.3. 适时冬灌,保苗安全越冬
越冬水可防治小麦冻害死苗,为返青积蓄水分。冬灌适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℃~4℃,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%,单株分蘖在1~2个以上,天气“夜冻昼消”,水分得以下渗时进行。冬灌过晚,温度偏低,不利于水分下渗,地面积水形成冰壳,起不到作用。一般田间持水量<50%,需要浇冬水,>50%的,缓灌或者不灌。灌水量不宜过大。浇冬水后,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,破除板结,保持墒情。
3.4. 追冬肥
一般结合冬灌进行。一是冬肥不应过量,对土壤肥力高、群体量大、壮苗、旺苗,应少施或者不施冬肥,以免倒伏或贪青;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;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,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。
4. 春季管理
春季管理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,可以弥补冬前的不足,或控制冬前的过旺。苗期(出苗至返青)以营养生长为主,养分吸收力弱,分蘖期氮磷钾养分累计吸收量还不到吸收总量的10%,但孕穗期(返青至分蘖)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,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达吸收总量的75%以上,是养分吸收高峰。这些养分一半左右来自于肥料,其中磷钾主要靠基肥,氮肥则基、追肥并重,而且追肥以氮为主。
4.1. 追肥
植株健壮、叶色正常,群体数量正常(总茎数60-80万)的麦田,起身期管理应以蹲苗为主,拔节期再追肥,亩施10-20千克尿素或高氮复合肥15-25千克。
如果基肥少、地力不好、苗情差(总茎数小于45万),可提早追肥或两次追肥(亩追施尿素返青期5-8千克,拔节期10-15千克)。
如果麦苗叶浓绿、旺长,总茎数大于80万,可起身期采取喷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、深锄断根(深中耕5-8cm)、中耕镇压等措施,并推迟至拔节后追肥,追施氮肥量减少至尿素8-10千克/亩。镇压2-3次,间隔4天左右,遵循“地湿、早晨、阴天三不压”原则。
4.2. 春季灌水
冬前未浇水或冬灌过早,返青后较干旱麦田,则可早浇水,但灌水量不宜过大。因为此时土壤温度较低,大水易造成积水沤根,新根难发出,易形成小老苗、死苗。同时,浇返青水时间不宜过早,开春后,当地下5厘米处低温回升到5℃左右时再浇返青水,促进有效穗数。
高产田一般在冬灌的基础上,返青时不施肥,不浇水,只进行松土保墒和深中耕等措施;对壮苗可在起身期结合施肥浇水,旺苗则推迟到拔节期麦田开始两极分化时结合施肥浇水。
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,耗水量大,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,减少小花退化,提高结实率,增加穗粒数。所以,要酌情浇透孕穗水。
4.3. 防治病虫害
春季随气温逐渐升高,麦田地下害虫、麦蜘蛛、麦叶蜂、白粉病、锈病等可能在中期阶段发生流行,应做好病虫测报,及时防治。以纹枯病防治为例,亩用5%井冈霉素水剂100-150毫升,或20%三唑酮乳油5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。杂草严重地块,2月上旬进行春季化学除草。
5. 小麦籽粒的生长发育与后期管理
后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养根护叶,延长上部叶片的绿色时间,防止早衰或贪青,保花增粒,促进灌浆,争取粒饱粒重。
5.1. 浇好灌浆水
一般在小麦扬花后10-15天浇灌浆水。结合浇水亩施尿素3-5千克。但对于小麦肥水条件好,长势旺,群体较大的麦田,要“不旱不浇,有风不浇,雨前不浇”,若遇阴雨天,要注意田间排水。
浇过灌浆水后,一般不必再浇麦黄水,因为浇后土壤温度降低,导致籽粒灌浆速度减慢,成熟期推迟,植株易青干枯死,千粒重和产量降低。此外,后期由于麦穗较重,灌水后土壤松软,容易发生倒伏。所以成熟前10天,停止浇水。
但对于有干热风和土壤水分亏缺严重的情况下,灌麦黄水能使棵间降温增湿,减轻干热风危害,提高千粒重。因此要因时因条件选择浇麦黄水。
5.2. 根外追肥
抽穗到乳熟,如叶色发黄、脱肥早衰麦田,重点应喷施氮素化肥。每亩用50-60公斤1%-2%尿素或2%-4%硫酸铵溶液进行喷施,增产效果十分显著。
没有早衰现象的麦田,一般不再追施氮素化肥;有可能贪青晚熟的麦田,不能追施氮素化肥。这两类麦田,应重点喷施0.2%-0.4%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5倍的草木灰浸泡1天后的过滤液,每亩50-60公斤,可达增产效果。
施氮肥较多的缺磷麦田应重点喷施2%-4%的过磷酸钙溶液,每亩50-60公斤。也能达到促进籽粒灌浆、提高千粒重的效果。
5.3. 防治病虫草害
小麦生育后期除需继续注意防治白粉病、锈病的危害外,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和粘虫的危害。可亩用40%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+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,兑水50千克喷雾。扬花期若遇连阴雨天气,应注意亩用40%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,预防赤霉病。
生产上多采用“一喷多防”技术,即“杀虫剂+微量元素肥料+植物生长调节剂+杀菌剂”混合喷施。灌浆前期喷施一次,以防病虫为主;7-10天后再喷施一次,以防干热风,增加粒重为主。
6. 适时收获,防杂保纯  
“九成熟十成收,十成熟九成收”, 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。外观上颗粒呈本色,内呈蜡质态。植株中下部叶片干枯,上部叶片变黄,茎秆仍有弹性,籽粒含水量约在22%左右。
收获脱粒后的种子,经夏季高温曝晒,待种子含水率低于12%~13%、牙咬有响脆声时,于下午3~4点钟趁热(麦堆温度45~47℃)进仓,起到灭杀麦蛾幼虫、甲虫及螨类害虫等效果。